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的閱兵儀式上,“楊靖宇支隊”戰旗迎風飄揚。那長達十幾秒的特寫鏡頭,令每一位吉林兒女倍感振奮。9月14日上午,承載著厚重歷史與榮光的“楊靖宇支隊”戰旗踏上榮歸吉林之路。為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傳承紅色精神,學校積極響應號召,組織學生通過直播方式同步觀看這一隆重儀式,共同緬懷以楊靖宇將軍為代表的革命先烈及其英勇事跡。同學們全神貫注,透過鏡頭感受現場莊嚴氛圍,深刻體會英雄精神的時代意義。



同學們紛紛表示,楊靖宇將軍及其支隊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愛國精神令人震撼。作為新時代青年,應銘記歷史、珍惜當下,將英烈精神轉化為刻苦學習、奮發向上的動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學生感悟
當我看到“楊靖宇支隊”戰旗榮歸故里的畫面時,心中滿是感動與敬畏。楊靖宇將軍在冰天雪地中孤身奮戰,憑借頑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不屈不撓地與敵人血戰到底。他的英勇事跡如同一座不朽的豐碑,刻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這面戰旗,正是英雄的象征,它承載著無數先烈的熱血與犧牲。它今天回到了故里,仿佛帶著我們穿越回那段艱苦歲月。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銘記歷史,傳承不朽的英雄精神。在學習和生活中,以楊靖宇將軍為榜樣,勇敢面對困難,努力拼搏,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城建學院 魏煜
9月14日上午,我懷著莊嚴激動的心情觀看“楊靖宇支隊”戰旗榮歸故里直播,見證這屬于吉林人的驕傲時刻。鐵流滾滾,戰旗獵獵,當戰旗降落龍嘉機場,人民子弟兵雙手持旗,車隊護送至吉林省委,讓楊靖宇英雄精神在吉林大地再度飄揚。這面戰旗,不只是一面簡單的旗幟,更是民族不屈的具象體現。
戰旗“回家”,象征著八十余年后抗聯精神的交接,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符號,也是深刻的歷史教育,讓我們青年觸摸到有溫度的歷史。“楊靖宇支隊”的創造力與犧牲精神,對每個面對“戰場”的普通人而言,是寶貴的精神資源。戰旗不會封存于過往榮光,而是激活當代人精神世界的媒介。戰旗回歸詮釋了“從歷史中來,向未來而去”,這是旗幟歸鄉,更是民族精神尋根。
——管理學院 李昀桐
今天,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觀看了迎接“楊靖宇支隊”戰旗的儀式。長春這座城市早已準備就緒,以最高禮遇和最隆重的陣容迎護這承載著民族集體記憶的標志回歸。龍嘉機場上,我仿佛看到,在那個黑暗的時代,楊靖宇將軍的英勇奮戰,從地下工作到戰場廝殺,他從未退縮,也從未后悔。在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中堅持奮戰,他和同志們用生命筑起城墻,抵擋了敵寇來犯。“楊靖宇支隊”戰旗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精神意義,這面旗幟見證了從戰火紛飛到國泰民安的變遷。它的回歸,不僅是英雄部隊的象征,更是對楊靖宇將軍和東北抗聯精神的永恒紀念。
——交通學院 馬浩軒
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閱兵儀式上,“戰旗方隊”浩蕩而來,鏡頭長時間定格在“楊靖宇支隊”戰旗,追溯著戰隊歷史,這面戰旗承載著鐵軍熱血傳承。9月14日,它踏上“歸鄉之旅”將被送達吉林。1940年2月,楊靖宇將軍在零下40攝氏度嚴寒中,與數倍于己的十萬日偽軍奮戰至彈盡糧絕,壯烈犧牲,年僅35歲。敵人剖開其遺體,發現胃腸里只有枯草、樹皮和棉絮。他以身殉國彰顯“鐵血忠魂”,其忠誠與不屈是部隊精神源泉。作為青年學子,我應當深入學習他堅韌不拔、忠誠報國的精神,努力鉆研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技能,以實際行動為社會進步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公共藝術學院 楊娜娜
當莊嚴的音樂奏響,迎接“楊靖宇支隊”戰旗的儀式拉開帷幕,我內心的震撼如洶涌波濤,久久難以平息。儀式莊重肅穆,每一個細節都讓人感受到對先烈的敬重之情。凝視戰旗,我仿佛看到楊靖宇將軍和戰士們在冰天雪地中與敵人殊死搏斗的場景。他們不畏強敵、不懼犧牲,用生命捍衛著祖國的尊嚴和人民的安寧。那面戰旗歷經歲月洗禮,雖已褪色,但依舊鮮艷奪目,它是英雄們浴血奮戰的見證。
如今,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無需在槍林彈雨中沖鋒陷陣,但戰旗所承載的精神不能忘卻。它激勵著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不退縮,勇于擔當時代使命,砥礪前行。我們要傳承先輩們的遺志,努力讓自己變得強大,為祖國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這面戰旗,將永遠飄揚在我心中。
——電氣信息學院 胡子儀



此次觀看活動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實踐,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學校將繼續豐富教育形式,引導青年學子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努力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來源:學生工作處
初審:楊佳、王帥
復審:譙煒驊
終審:李英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