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學校“三個三”發展戰略部署,提升教師科研能力,增強整體科研實力,推動學校科研水平邁上新臺階,近日起,學校科研處牽頭,各學院(部)相繼組織承辦學術交流系列活動。官微特開設專欄,連續刊載2025年度科研能力提升系列活動,為教師們搭建學習平臺,也為學校教育教學創新注入新活力。第三十三期由人工智能產業學院承辦。近日,人工智能產業學院邀請吉林大學王聰慧教授作“AI賦能‘機械原理’數智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專題學術講座。人工智能產業學院全體教師參加本次活動。

講座初始,王聰慧聚焦AI賦能機械原理教學的落地場景。她指出傳統教學存三大局限:復雜結構靠靜態工具演示,學生難理解動態過程;作業人工批改耗時長、反饋慢;課堂多為“講授+問答”,互動單一且缺實踐試錯機會。她強調,AI可通過三維仿真、智能批改、虛擬實驗,革新教學全鏈條。隨后,在AI技術與機械原理課程的融合路徑上,王聰慧從三個維度進行了細致講解。其一,AI虛擬仿真在機械結構演示中的設計與應用,通過構建三維動態模型,可直觀呈現連桿機構、凸輪機構等復雜結構的運動原理,突破傳統教具的靜態局限;其二,基于AI的機械原理作業智能批改系統搭建,利用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技術,能實現對計算類、設計類作業的自動化批改與精準反饋,大幅提升教學效率;其三,融合AI的機械原理課堂互動教學案例開發,借助智能問答、學情分析等功能,可打造個性化、沉浸式的課堂互動場景,激發學生探究熱情。?這場講座不僅為機械原理教學注入了AI技術的創新活力,更勾勒出未來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清晰路徑。

通過本次講座,不僅為教師搭建了探索AI與機械課程融合的交流平臺,讓參與教師領略了AI技術的教學賦能潛力,也明確了數智課程建設的實施路徑,希望教師在未來積極推動所學應用于教學實踐,助力機械原理課程教學質量提升,為培養兼具工程素養與數智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筑牢根基。
撰稿:人工智能產業學院、科研處 編輯:曹印
